苦參素由中藥苦豆子或苦參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內含氧化苦參堿98%以上及少量氧化槐果堿。藥效學研究證明,苦參素能抑制HBV DNA轉染的2.2.15細胞分泌HBsAg和HBeAg;顯著降低DHBV感染鴨血清DHBV-DNA水平;對四氯化碳和D-半乳糖胺所致的中毒性肝損傷也具有保護作用;HBV轉基因鼠注射氧化苦參堿后肝內HBsAg和HBeAg明顯減少;初步臨床試驗證明,苦參素治療慢性乙肝病人,可使ALT復常,HBeAg和HBVDNA陰轉。現有的苦參素注射液只供肌肉注射,半衰期短,肌肉注射局部疼痛較明顯,病人難以長期堅持治療。現研制成的苦參素葡萄糖注射液及苦參素膠囊,供靜脈點滴及口服,已由江蘇省衛生廳批準按四類新藥進行臨床試驗〔蘇衛藥政(1999)76號〕。由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上海華山醫院、上海瑞金醫院、解放軍302醫院、中國醫大二附院、江蘇省人民醫院6個單位,于1999年4月~2000年8月進行臨床試驗驗證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現總結如下。
資料和方法 
一、病例選擇:選擇1999年4月至1999年11月期間門診及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共303例,男性256例,女性47例。診斷按1995年第五次全國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術會議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標準,并符合以下條件:
1.入選條件:年齡在16~65歲,性別不限;血清HBsAg、HBVDNA均陽性,HBeAg陽性或陰性持續半年以上;血清ALT≥正常值上限1.2倍;血清總膽紅素≤85.5umol/L;凝血酶原活動度正常;治療前6個月之內未用過抗病毒藥及免疫調節。2.排除條件:合并其它肝炎病毒如HCV、HDV等重疊感染者;合并肝硬化者;孕婦和合并嚴重心、腎、內分泌、造血系統及精神神經疾病者;有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分組及治療方法
全部病人按2∶1隨機分入1、2組或3、4組。
1苦參素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滴注(苦Ⅳ)(江蘇連云港正大天晴制藥有限公司)組,100例,輕度慢性肝炎38例,中度62例。劑量為600mg/100ml。
2博爾泰力(苦參素注射液)肌肉注射(苦IM)(寧夏綠谷藥業有限公司)組,共50例,輕度慢性肝炎14例,中度36例。劑量為600mg/d,療程2個月。
3苦參素膠囊口服(苦0)(江蘇連云港正大天晴制藥有限公司)組,共103例,輕度慢性肝 43例,中度60例。劑量為200mg,每日三次,療程3個月。
4凱西萊(凱)(河南新誼藥業集團公司)組,共50例,輕度慢性肝炎15例,中度35例。劑量為200mg,每日三次,療程3個月,作為對照。
各組同時給予肝泰樂0.4g/天和VitB co及VitC,不給抗病毒藥及免疫調節劑。
三、觀察內容及檢測方法:包括血清ALT、血清總膽紅素(TBIL)、血清HBsAg、HBeAg及HBVDNA,均于治療前、療程結束及停藥后6個月各觀察1次。并觀察血常規、尿常規、血尿素氮、肌酐、血壓及心電圖,于治療前及治療結束后各檢測1次,并詳細記錄藥物的不良反應。
檢測方法:ALT、AST、TBIL、尿素氮、肌酐用自動生化儀(Beckman)檢測,血清HBsAg、HBeAg用ELISA法測定,HBV-DNA用斑點雜交法測定。
四、入選病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臨床試驗方案經北京大學醫學部倫理委員會討論通過。
五、統計學方法:年齡、ALT、AST水平均用X±S表示,各組年齡比較用t檢驗;ALT、TBIL的比較用秩和檢驗;性別比較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法。各組轉陰率、復常率、不良反應發生率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法。
結 果 
1各組病人的年齡、性別及肝功能在治療前無明顯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各組用藥情況比較  
| 組別 | 男 | 女 | 平均年齡(歲) | ALT(IU/L) | TBIL(umol/L) | 
| 苦IV | 85 | 15 | 32.6±9.6 | 198±173.3 | 21.7±14.9 | 
| 苦IM | 43 | 7 | 32.8±10.8 | 216.2±182.6 | 23.5±19.2 | 
| 苦0 | 86 | 17 | 32.2±10.1 | 208.6±155.6 | 20.2±10.7 | 
| 凱 | 42 | 8 | 35.1±9.0 | 243.7±345.4 | 24.5±21.8 | 
| 統計量 | 0.19 | F=0.76 | χ2=0.37 | χ2F=0.48 | |
| P | 0.98 | 0.52 | 0.94 | 0.92 | |
| - | 用藥前異常例數 | 治療2個月復常例數(%) | 治療3個月復常例數(%) | 停藥6個月后復常例數(%) | 用藥前異常例數 | 治療2個月復常例數(%) | 治療3個月復常例數(%) | 停藥6個月后復常例數(%) | 
| 苦IV | 100 | 34(34) | - | 52(53.6)$ | 33 | 19(57.6) | 22(64.7) | |
| 苦IM | 50 | 18(36) | - | 24(53.3)$ | 20 | 11(57.9) | 11(64.7) |  | 
| 苦0 | 103 | 35(34) | 52(52)*# | 60(58.3) | 34 | 23(67.6) | 28(85) | 25(75.8) | 
| 凱 | 50 | 21(45) | 27(55) | 19(38.8) | 17 | 14(82.4) | 13(76) | 8(47.1) | 
| 藥物- | HBeAg | |||
| 用藥前陽性例數 | 2月陰轉例數(%) | 3月陰轉例數(%) | 6月隨訪陰轉例數(%) | |
| 苦IV | 90 | 24(26.7) | - | 36(40.9)$ | 
| 苦IM | 46 | 12(26.1) |  | 12(30) | 
| 苦0 | 87 | 13(15.1) | 25(29.4) | 33(38.4) | 
| 凱 | 43 | 4(10) | 7(16.3) | 7(16.7)# | 
| 藥物- | HBVDNA | |||
| 用藥前陽性例數 | 2月陰轉例數(%) | 3月陰轉例數(%) | 6月隨訪陰轉例數(%) | |
| 苦IV | 100 | 42(42) |  | 48(49.5) | 
| 苦IM | 50 | 16(32.7)  |  | 19(43.2) | 
| 苦0 | 103  | 17(18.3)** | 38(37.6) | 40(39.2) | 
| 凱 | 50 | 9(20.5)* | 9(18.4)** | 9(18.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