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臨床資料
一般資料 治療組52例中,男34例,女18例;年齡24~65歲,平均42歲;病程2~25年,平均12年。對照組36例中,男21例,女15例;年齡21~66歲,平均41歲;病程3~24年,平均11年。診斷標準 根據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醫內科學》中“胃痛”和“痞滿”中符合脾胃虛寒診斷標準。[ 1 ]臨床表現:腹脹噯氣,或惡心嘔吐,胃病綿綿,空腹為甚,得食則緩,喜熱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手足不溫,大便多溏。舌質淡,脈細弱。
胃鏡檢查:胃黏膜充血水腫明顯,黏膜呈點、片狀糜爛,或散在新鮮、陳舊性出血點,粘液量較多,所有病例均經胃鏡檢查確診。
2 治療方法
治療組 用六君子湯加減,藥用黨參10g,炒白術10g,茯苓12g,炙甘草6g,陳皮10g,姜半夏10g,神曲10g,藿香10g,桂枝9g,澤瀉9g,薏苡仁12g,川連5g,白芍12g,防風9g,丹參10g。新鮮出血去桂枝、丹參,加白及;黏膜隆起結節加莪術,糜爛加連翹、蒲公英;膽汁返流加黃芪、枳殼。水煎服, 1天1劑。治療2個月為1個療程。對照組:奧美拉唑膠囊, 40mg/日, 2次分服。
3 治療結果
療效評定標準根據2003年大連全國慢性
胃炎討論會擬定標準,全部病例治療前后均經電子胃鏡檢查。顯效:癥狀和體征消失,胃鏡檢查黏膜充血水腫消失或基本消失,糜爛或出血點消失;有效:癥狀和體征改善,胃鏡檢查黏膜顏色淡紅色,輕度充血,糜爛斑點和出血點大部分消失;無效:癥狀和體征及胃鏡檢查基本無改變。結果兩組治療結果比較,見表1。
經統計學處理,兩組總有效率和顯效率有統計學意義( P值< 0. 05) 。
4 討論
慢性淺表性胃炎屬中醫“胃脘痛”“痞滿”范疇。臨床觀察其中脾胃虛寒證型較多見,其病因病機多由素體脾胃虛弱,中焦運化無力,氣機阻滯,久則脾陽不足,寒自內生,胃失溫養,致虛寒胃痛。加之外邪入里,食滯內停,痰濕中阻,導致脾胃運化失職,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失降失司,出現痞滿。中焦氣機不利,脾胃升降失職為導致本病發生的病機關鍵。病理性質不外虛實兩端,虛為脾胃虛弱,脾陽不足,實即實邪內阻,虛實夾雜,則中焦轉運無力,最易招致病邪的內阻。清·吳儀洛《成方切用》:“六君子湯治脾胃氣虛,飲食不進??或脾胃虛寒,動成嘔惡。”[ 2 ]方中人參為君;甘溫大補元氣,白術苦溫燥脾補氣為臣;茯苓淡滲利濕為佐;炙甘草調中,共奏益氣健脾之功,陳皮,姜半夏燥濕健脾。姜春華教授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虛寒證,用香砂六君加烏藥、良姜、吳茱萸、桂心。[ 3 ]加藿香芳香化濕,桂枝溫脾散寒,川連苦、寒,小量則健脾開胃,現代藥理研究有抑制幽門螺桿菌作用,澤瀉、薏苡仁淡滲利濕。本病基本病位在胃,與肝脾關系密切,故加白芍柔肝緩急,防風“能入肝經氣分,故可用于肝郁傷脾而致腹痛、
腹瀉的治療。常配合白術、白芍等同用。”配丹參活血化瘀,有利于胃黏膜充血水腫及病理性滲出物的吸收和消失。(參考文獻:六君子湯加味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脾胃虛寒型) 52例,中西醫結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