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昌 佘為民 袁和俊 周朝暉 劉厚鈺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科
   
  摘 要 
  目的:研究國產基因重組α1b干擾素治療HBeAg陽性的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遠期療效。 
 
  方法:前瞻性地研究上海地區43例應用α1b干擾素治療經
肝病理組織學診斷的慢性乙肝患者,平均隨訪時間5.2年(2-10年)o 33例同期條件相仿未經干擾素等抗病毒藥物治療病人作為對照。 
 
  結果:l、α1b干擾素治療后總有效率76.7%,血清HBeAg、HBVDNA轉陰率分別為86.1%和84.4%,與對照組的63.6%、54.2%比較有顯著區別(P<0.05)。α1b干擾素治療組尚見HbsAg陰轉4.7%,對照組未見轉陰。 
  2、α1b干擾素治療后l、2、5、9年,HBeAg轉陰率相應為51.6%、50%、63.2%、87.5%。HBVDNA轉陰率為53.5%、48.5%、88.9%和88.9%o顯示在隨訪期內遠期持續效應隨時間增加轉陰率有升高趨勢。 
  3、α1b干擾素治療后肝纖維化的不發生率高于對照組。 
  結論:國產α1b干擾素對慢性乙肝患者具有良好的遠期抗HBV持續效應、改善臨床預后及阻止肝纖維的形成的潛在作用。
   
  為探討國產基因重組α1b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遠期療效,自1991年起,我們對應用α1b干擾素治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長期隨訪,并于2000年底以同期、條件相仿未經干擾素等抗病毒藥物治療的慢性乙肝患者進行比較。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病人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1、入選對象為1991-1998年于中山醫院住院應用αb干擾素(
賽若金)治療300-600萬U Qd×12天,后Tiw×3-6月),門診長期隨訪的慢性乙肝病人44例。 
 
  2、同期、條件相仿未經抗病毒藥物治療的慢乙肝病人37例。 
  上述病例的基本資料見表l
     表1 81例慢乙肝患者治療前的基本資料 
   —————————————————————————————— 
     組別        α-1b干擾素     非抗病毒藥 
   ——————————————————————————————  
     男/女        40/4       34/3 
     年齡(歲)      35(16-64)     36(16-57) 
     ALT>40u        44        37 
     HBV標志(+) 
     HBsAg         44        37 
     HBeAg         44        37 
    HBVDNA(斑點雜交法)    33        28 
     病理診斷 
     慢性肝炎        29         31 
   ——————————————————————————————
  二、方法 
  l、詳細病史詢問,查閱以往住院和門診隨訪記錄資料。 
  2、實驗室檢查,血常規、肝、腎功能,乙肝病毒標志、肝纖維化指標。 
  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VDNA(斑點雜交法) 
  3、B超檢查:肝、脾、膽
  三、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ALT恢復正常、HBsAg、HBeAg、HBVDNA同時轉陰。 
  有效:ALT恢復正常、HBeAg和/或HBVDNA轉陰。 
  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者。
  四、統計分析 
  采用X2檢驗
   
  結 果 
  一、總有效率: 
  在入選隨訪研究的8l例患者中, α1b干擾素治療44例,其中l例于5年后死于肝功能衰竭,非抗病毒藥物治療的37例中,2例于5-8年后死于肝功能衰竭,2例死于原發性
肝癌。 
 
  本次完成隨訪的慢性乙肝患者共76例,平均隨訪5.2(2-10)年,經α1b干擾素治療者,總有效率76.7%(33/43),其中顯效率4.7%(2/43),與對照組比較(有效率42.4%,14/33),差別非常顯著(P<0.01)。
  二、ALI復常者 表2所示α1b干擾素治療者,ALT復常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2 ALT復常情況 
  ——————————————————————————— 
   組 別    例數   復常數   復常率(%) 
  ——————————————————————————— 
  α1b干擾素   43     34     79.1 
  對  照    33     17     51.5 
  P〈 0.05 
  ———————————————————————————
  三、HBV標志變化 
  遠期血清HBV標志變化(表3),分析α1b干擾素治療與對照組。結果表明,在平均隨訪5.2年時,HBeAg、HBVDNA,轉陰率均以α1b干擾素治療組為優(P<0。05)
    表3 干擾素治療后平均隨訪5.2年時HBV標志變化 
  ——————————————————————————————— 
   組別   例數  HBsAg(-) HBeAg(-)  例數  HBVDNA(-) 
  ——————————————————————————————— 
  α1b干擾素 43(%) 2(4.7)  37(86.1) 32(%) 27(84.4) 
   對 照  33(%) 2l(63.6)  24(%)      13(54.2) 
  P        <0.05   <0.05 
  ———————————————————————————————
  四、不同隨訪期HBV標志變化 
  α1b干擾素治療后,長期隨訪結果表明,HBeAg、HBVDNA轉陰率有隨時間推移呈上升趨勢 
  (見表4)
     表4 不同隨訪期HBV標志變化 
   —————————————————————————————————— 
   隨訪時間(年) 例數  HBsAg(—) HBeAg(—)  例數   HBVDNA(—) 
   —————————————————————————————————— 
   1    31(%)  l(3.1)  16(51.6)  28(%) 15(53.5) 
   2    36(%)        18(50)   33(%)  16(48.5) 
   5    19(%)  l(5,3)  12(63.2)  18(%)  18(88.9) 
   9    24(%)  2(8.3)  2l(87.5)  18(%)  16(88.9) 
   ——————————————————————————————————
  五、療程與HBV標志變化 
  由表5所示,以6個月為療程者略優于3個月為療程者。但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5 不同療程的HBV標志遠期變化 
   ————————————————————————————————— 
  療程  HBeAg(-)           HBVDNA(-) 
  (月)  隨訪(年)1    2       隨訪(年)1     2 
   ————————————————————————————————— 
  3   9/19(47.4)  9/19(47.4)  8/17(47.1) 7/17(41.2) 
  6   7/12(58.3)  9/17(52.9)  7/1l(63.6) 9/15(60) 
   —————————————————————————————————
  六、血清肝纖維化指標檢測結果 
  以常用肝纖維化指標血清HA、PIILP、IV—C中出現2項以上高于正常水平視為纖維化形成。測定結果在平均隨訪2.6、9年,干擾素治療者的肝纖維化不發生率均高于對照組,其中隨訪9年時,兩組有顯著區別(P<0.05)(如表6)
     表6 兩組肝纖維化不發生率比較 
  ————————————————————————————————— 
  平均隨訪(年)組別  例數  二項以上    纖維化     P 
              指標正常(例) 不發生率(%)  
  ————————————————————————————————— 
   2.6  α1b干擾素  19    15     78.1     >0.05 
     對  照   11    5     45.4 
   9   α1b干擾素  24    19     79.2     <0.05 
     對  照   22    10     45.4 
  ————————————————————————————————— 
  注:正常值: HA<120mg/ml,PIILP<5llg/L,IV—C 
  討 論
  α干擾素是公認的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確定療效的抗病毒藥物,但普遍認為α干擾素的近期療效不盡人意,HBV清除率30—40%左右。近年國內外報道了α干擾素治療慢性乙肝具有遠期持續效應,在平均隨訪5—7年時,HBV清除率可達50—70%以上。為探討國產基因重組α1b干擾素對慢性乙肝的遠期療效,作者對76例HBeAg陽性,經肝組織病理學確診嚴格選擇的慢性肝炎或伴肝硬化趨勢患者中的43例,在應用α1b干擾素治療后進行長期隨訪研究、平均隨訪5.2(2—10)年,結果總有效率為76.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2.4(14/33)。HBeAg、HBVDNA轉陰率、干擾素治療組分別為86.1%和84.4%,均高于對照組的63.6%和54.2%,且干擾素治療組尚見2例(4.7%)HBsAg陰轉,出現抗HBs陽性,而對照組未有HBsAg轉陰。 
  長期隨訪,還發現α1b干擾素治療的慢性乙肝患者HBeAg、HBVDNA轉陰率隨時間推移呈上升趨勢,1-2年為50%左右,5-9年可達60-80%以上,與文獻報道一致。由此可見,國產基因重組alb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也具有良好的遠期持續效應。在長期隨訪過程中,我們對23例應用α1b干擾素治療的慢乙肝患者觀察了HBVDNA前C區基因變異狀況,并對其中部分患者作了前瞻性研究。發現如為野生株者,本次調查結果HBeAg均轉陰,其中HBVDNA(PCR法)轉陰占70%以上。而若為變異株,大多數患者HBeAg、HBVDNA均未能陰轉。由此提示HBVDNA前C基因存在狀態可能與。干擾素抗HBV遠期效應有關。據此,我們認為在應用。α干擾素治療慢性乙肝過程中或療程結束后,監測HBVDNA前C基因變異狀況,可能對指導治療及預測。α1b干擾素抗HBV遠期效應有重要價值。 
  近年,α干擾素的抗肝纖維化作用頗受關注,因此我們也初步觀察了αlb干擾素治療對血清肝纖維化指標HA、PIILP、IV-C的遠期影響。結果表明在隨訪9年時,α1b干擾素治療者的纖維化不發生率為79.2%,遠高于非抗病毒治療對照組的45.5%(P<0.05)。由此表明國產基因重組α1b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也具有阻止肝纖維化形成的潛在作用。 
  本研究表明,國產α1b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療效不應只局限于評價抗HBV的近期效應問題,更要重視其良好的抗HBV遠期持續效應以及阻止肝纖維化形成作用。因此,對國產α1b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價值,似應進行更多、更加深入的研究,并予以再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