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尪痹顆粒適合用于關節腫大、變形、屈伸不利、關節強直、肌肉瘦削、行走困難伴有腰膝酸軟疼痛、畏寒喜暖、手足不溫、舌淡苔白或白滑、脈沉細或細滑的痹病證候。現代醫學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骨質疏松癥、慢性痛風性關節炎等的表現符合尪痹的范疇。尪痹是屬于痹癥的一種,那么中醫口中的痹癥之說是什么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了解了解吧。
古代痹癥的概念比較廣泛,包括內臟痹和肢體痹,現在主要討論肢體的痹癥,包括西醫學的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等。病因病機:本病與外感風寒濕熱之邪和人體正氣不足有關。風寒濕等邪氣,在人體衛氣虛弱時容易侵入人體而致病。汗出當風、坐臥濕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風寒濕等邪氣侵入機體經絡,留于關節,導致經脈氣血閉阻不同,不通則痛,正如《素問•痹論》所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根據感受邪氣的相對輕重,常分為行痹(風痹)、痛痹(寒痹)、著痹(濕痹)。若素體陽盛或陰虛火旺,復感風寒濕邪,邪從熱化,或感受熱邪,留注關節,則為熱痹。總之,風寒濕熱之邪侵入機體,痹阻關節肌肉筋絡,導致氣血閉阻不通,產生本病。
關于痹癥的辯證:主癥關節肌肉疼痛,屈伸不利。若疼痛游走,痛無定處,時見惡風發熱,舌淡苔薄白,脈浮,為行痹(風痹);疼痛較劇;痛有定處,遇寒痛增,得熱痛減,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為痛痹 (寒痹);若肢體關節酸痛重著不移,或有腫脹,肌膚麻木不仁,陰雨天加重或發作,苔白膩,脈濡緩,為著痹(濕痹);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觸,關節活動不利,可累及多個關節,伴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苔黃燥,脈滑數,為熱痹。
下面舉例講中醫辯證:中醫稱急性風濕性關節炎為風濕熱痹或熱痹,稱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為風寒濕或寒痹。從中可以看到急性期以濕熱為主,慢性期以寒濕為主。具體的分型治療如下:風濕性關節炎分為四型,熱邪偏盛型、濕熱蘊蒸型、寒濕偏盛型和氣血兩虛型。而類風濕性關節炎在國家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明確規定,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叫尪痹。也就是說尪痹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尪痹是指久治不愈,發生關節腫大,僵直畸形,骨質改變、筋縮肉卷、肢體不能屈伸等癥。使用尪痹顆粒有著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在骨質疏松癥在尚未發生骨關節炎、骨折、關節變形前應用尪痹顆粒,或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變形的初始階段服用尪痹顆粒,可以收到藥半功倍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