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癥是冠心病和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南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茶與健康研究室教授曹進和碩士生鄧慧君日前研究發現,富含茶多酚類化合物的綠茶和紅茶,是制成降血脂和減肥純天然藥物的原料。
25日,這一研究成果通過了中南大學和湖南農業大學5位專家教授的答辯。曹進教授介紹說,他們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基因芯片觀察綠茶多酚和紅茶多酚對血脂水平及肥胖相關基因的影響。結果發現綠茶多酚對調控血漿膽固醇水平的基因具有積極作用,其作用優于紅茶;紅茶多酚能獨特地影響某些肥胖基因的低表達,而綠茶多酚卻沒有這項作用。
在對大白鼠的分組動物實驗中,曹進和鄧慧君發現,長期飲用綠茶多酚能預防高脂飲食引起的血漿膽固醇水平的升高,而長期飲用紅茶多酚能夠預防高脂飲食引起的血漿甘油三脂水平的升高和脂肪在體內的聚集。這互相印證了芯片結果和動物實驗的可靠性。
中國是世界產茶大國,大量的低檔茶處于滯銷狀態,茶農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挫傷。專家認為,這項研究對研制開發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效、安全、廉價的降血脂和減肥藥物,消化低檔茶葉,具有積極作用。
開發和利用天然產物的藥理和生物學活性,正在成為現代藥理學研究領域的熱點。湖南農業大學教授生命科學院教授陳劍波認為,這項研究深入探討了茶中多酚類化合物影響脂質代謝的分子機制,發現綠茶多酚和紅茶多酚在改善脂質方面具有各自的獨特性,對指導人們健康飲茶提供了依據,為天然產物的開發和利用奠定了基礎。
喝什么茶好?如何規避飲茶可能帶來的風險?今天,中南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茶與健康研究室兩位年輕學者鄧慧君、李奕,報告了在其導師曹進教授指導下取得的兩大創新研究成果:綠茶在降血脂、降膽固醇方面強于紅茶,紅茶在減肥方面優于綠茶;但是長期飲用粗老葉片制作的劣質紅茶包和磚茶可以導致大腦損害。專家評審認為,這兩項研究為人類進行茶葉深加工,生產安全高效的降膽固醇藥物和減肥藥物提供了科學依據,有益于指導大眾科學飲茶。
茶是一種世界性的飲料,全球一半的人口有飲茶習慣,中華茶文化更是聞名遐邇。鄧慧君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基因芯片技術,對綠茶、紅茶中最重要的提取物———多酚類化合物,進行基因水平比較研究,結果發現,綠茶多酚和紅茶多酚在改善脂質方面具有各自的獨特性。綠茶多酚主要與降低血漿膽固醇水平有關,紅茶多酚主要與降低血漿甘油三酯及抑制體脂的聚集有關。
茶樹具有選擇性地吸收土壤中的氟、鋁元素于茶葉中的特點。國內外早有關于長期飲用速溶紅茶和磚茶導致氟中毒的報道,但茶中高濃度鋁元素安全性問題未引起人們關注。李奕首次成功復制出大鼠的氟、鋁聯合中毒模型,證明長期飲用粗老葉片制作的紅茶包與磚茶可以導致大鼠海馬神經元細胞損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