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藥科學的發展和交叉前沿學科的結合,為研制抗腫瘤新藥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與技術支持。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對藥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制抗腫瘤新藥有助提高我國癌癥防治水平,具有重大的社會效益。”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分子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詹啟敏研究員在日前舉行的以“核酸適配體及生物醫學應用”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上說。會議執行主席、湖南大學教授譚蔚泓作了題為《核酸適配體研究:疾病的分子基礎》的評述報告。
惡性腫瘤是世界范圍內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也是我國公共衛生事業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全世界每年有近800萬人死于惡性腫瘤,我國現有癌癥病人500多萬人,每年有近220萬例新發病例,每年死于惡性腫瘤的患者約為160萬人,給我國人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巨大威脅,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詹啟敏表示,目前人類對腫瘤的認識水平和常規診療手段尚不能有效地治療惡性腫瘤,因此闡明惡性腫瘤發生發展的關鍵機制,建立腫瘤預測、預警、早診的方法和技術,建立特異的靶向治療和個體化治療措施,對于臨床上有效治療腫瘤具有重要意義。
詹啟敏說,近年來,以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生物信息學以及細胞分子生物理論和以技術為基礎的化學生物學給腫瘤生物學研究和臨床診斷治療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曙光,將會成為腫瘤藥物和分子標志物研發的前沿和熱點科學問題。開展核酸適配體等跨學科和跨領域研究,將促進人類對腫瘤發生發展本質的了解,有可能從生物學本質上了解細胞信號通路、闡釋癌癥發病機理,為癌癥的早期診斷提供分子標志;為臨床腫瘤個體化治療和預后判斷提供分子基礎;為選擇特異性藥靶、優化治療措施提供科學基礎,真正實現個體化治療,從而保證科學、合理治療,顯著提高腫瘤的治療效果和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并且能夠防止過度治療及不當治療,減少藥物濫用及藥物浪費,減少病人不必要的痛苦。同時,推動臨床腫瘤和化學生物學相結合的跨學科研究,將有助于提高我國在癌癥防控和臨床診治的整體水平,有助于降低癌癥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腫瘤病人生存率和生活質量,促進和諧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