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多種疾病的一種癥狀,而不是一種病。常見癥狀是排便次數明顯減少,每2~3天或更長時間一次,無規律,糞質干硬。長期便秘會影響脾胃的運行,造成大腸的傳導失常,產生大量毒素堆積,會繼發腸胃不適、口臭、
色斑等其他癥狀。 中醫認為,便秘多為內熱氣郁所致,應虛渲熱化郁,因此消除便秘需要從根本上對身體進行調理才可根除,切不可急于求成用一些對腸胃刺激較大的藥物。 
    多數慢性便秘患者僅表現為排便困難,糞便干結,數天甚至1周才排便一次,排便時可有左腹痙攣性痛與下墜感,部分病人訴口苦、食欲減退、腹脹、下腹不適、排氣多或有頭暈、頭痛、疲乏等神經官能癥狀,但一般都不重。急性者則在原有規則的排便習慣下,無特別的原因,于短期內發生便秘,尤其中老年人應特別注意直腸和結腸的癌腫。伴有劇烈腹痛、嘔吐或便血者,則應考慮急性腸道阻塞引起的便秘。一般體檢常可在降結腸或乙狀結腸部位觸及痙攣的腸管或糞塊,但在排便后則消失。腸梗阻者則常有腹脹、腹痛、腸型及腸蠕動波。 
    便秘的早期癥狀有: 
    (1)便秘伴劇烈腹痛、腹脹及嘔吐等癥狀,常提示為急性便秘,應考慮有腸梗阻的可能。腸梗阻時,腹部聽診多可聞及腸鳴音亢進或聞及呈高調的金屬音,至晚期可發生腸麻痹。 
    (2)便秘伴腹部包塊,可能為結腸
腫瘤、腹腔內腫瘤壓迫結腸、腸結核、
克羅恩病或腫大的淋巴結等。左下腹捫及活動度較大的索條狀或臘腸狀腸管時,應疑及是乙狀結腸痙攣。 
    (3)便秘與腹瀉交替,并有臍周或中、下腹部隱痛時,多提示為腸結核或腹腔內結核、克羅恩病、慢性
潰瘍性結腸炎或腸易激綜合征等病變。 
    (4)下腹部或直腸、肛門內脹痛不適,用力解出堅硬而粗大的糞團后脹痛減輕,多提示為直腸性便秘(排便刺激減弱);左下腹隱痛不適,解出呈栗子狀的堅硬糞團后,隱痛緩解,多提示結腸痙攣或腸易激綜合征。 
   (5)糞便干結:患兒排便次數減少,糞便干燥、堅硬,有排便困難和肛門疼痛。有時糞便擦傷腸黏膜或肛門引起出血,而大便表面可帶有少量血或黏液。因糞便停留于腸道內過久還可反射性地引起全身癥狀,如精神食欲不振、乏力、頭暈、頭痛、食欲不振。長期攝食不足,可發生營養不良,進一步加重便秘,形成惡性循環。若糞便在直腸停留過久可使局部發生炎癥,有下墜感。有時便秘患兒常有便意卻不能排凈,使便次增多。嚴重便秘,大便在局部嵌塞,可在干糞的周圍不自覺地流出腸分泌液,酷似大便失禁。便秘是引起腸絞痛的常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