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常型
痤瘡, 俗稱
粉刺、暗瘡、
青春痘, 好發于面部及胸背部,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
皮膚病,持續時間較長,且容易反復發作,如未及時治療或處理不當,常遺留
瘢痕和色素沉著,影響美觀。我科從1998年8月以來,用中藥枇杷清肺飲合茵陳蒿湯加減治療面部痤瘡80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80例病人均為本院門診皮膚科病例,其中女53例,男27例,年齡最小14歲,最大32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10年。診斷符合全國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醫外科學》中粉刺的診斷標準[1]。
1.2 治療方法 枇杷葉12g,桑白皮12g,茵陳12g,山梔子10g,生地15g,丹皮10g,黃芩10g,黃連6g,大黃6g,甘草6g。隨癥加減:若咽干口渴唇燥者,加玄參、麥冬、花粉;結節難消退者,加莪術、牡蠣、丹參;
月經不調者,加當歸、白芍、益母草。上方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4周為一療程,如皮疹未完全消退,可連續服用第2個療程。
1.3 療效觀察
1.3.1 療效標準 治愈:面部皮疹消退,不留瘢痕和色素沉著。 好轉:面部皮疹大部分消退,無新皮疹出現。無效:面部皮疹無變化。
1.3.2 治療結果 治愈60例,好轉1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7.5%。
2 討論
現代醫學認為,痤瘡的發生與
內分泌失調、皮脂腺過度分泌、痤瘡丙酸桿菌感染有關,治療以抗生素及抗雄激素治療為主。祖國醫學把痤瘡稱為粉刺,認為是肺經風熱郁于肌膚;或飲食不節,肺胃濕熱內生,加之外感毒邪,瘀聚肌膚所致,治宜宣肺清熱,化濕通腑;痉街校凌巳~、桑白皮、黃芩、山梔子、清瀉肺熱,茵陳、黃連、大黃清熱利濕通腑,生地、丹皮清熱涼血,甘草調和諸藥。據現代藥理學研究,上方中多味中藥具有抗菌及抑菌作用。諸藥合用,相得益彰,藥中病機,且無明顯毒副作用,故取得較好療效。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皮膚科學雜志》2005年6月2卷3期;《枇杷清肺飲合茵陳蒿湯加減治療面部痤瘡80例》;李琦